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2015-12-10 15:38:31 2015年12月9日至10日,由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海口成功举办。来自英国、肯尼亚以及东盟国家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我国海峡两岸的70余名专家代表与会,共收到海内外学者论文50余篇。国家文物局文保司陆琼副司长、水下中心柴晓明主任出席了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中国与东盟及其它相关国家海上传统交往、贸易、文化交流和未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主题,分为3个专题发言:一是隔海而居——环南海各国与地区的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互为彼岸——环南海各国与地区间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三是海上再握手——环南海各国与地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来自海内外的20名学者发表了学术演讲。其中,我中心考古所姜波所长和邓启江分别发表了《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明代宝石贸易为例》、《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为题的演讲。
本届论坛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倡议书》(全文参附件)。倡议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合作,共同抵制和防范非法占有水下文物的行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机制化。根据论坛通过的倡议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将定期定址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会址常设海南。可采取申请或推荐、指定等方式决定论坛主宾国,每次论坛的主题由主宾国提出、参与国协商确定。
论坛期间,主办方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文物精品展》。共展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250件(套)文物,包括瓷器、丝绸、陶器、金银器、香料、青铜器、古钱币、玻璃器、古代装饰品等,每一处都有重器辉映,举步间处处流光溢彩。其中,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唐代昆仑奴女子头像杖首、南宋“南海一号”金腰带、清代外销瓷等堪称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举办,是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海洋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探讨南海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模式及交流合作方式。本届论坛是2014年6月21日举办的首届“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的延续,当时出席研讨会的国内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和港澳台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问题、海上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对策、南海水下保护与利用、海南在南海丝绸之路的地位、海洋法公约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发表了《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以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省乃至国际间的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漫长而复杂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线路,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地理相近,文化相亲,商贸往来历史可上溯千年之久,今年又恰逢“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举办“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得到了外交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热烈响应。本届论坛将开启多国文化遗产保护友好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