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联合考古,增进中突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人民日报          2025-3-20 11:07:05

视频来源:公众号人民日报国际


在阿拉伯语中,“突尼斯”意味着北非地区的文明繁盛之地。受到多元文化浸润的突尼斯,不仅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其境内丰富的历史遗址也成为考古学家的关注重点。

  出突尼斯市一路向东南,高大的布加尼山映入眼帘。“在古迦太基时期,这座山常被当地人视为圣山,此处发现的神庙遗址可能用于祭祀目的。”在山脚下的本·阿鲁斯森林遗址考古现场,突尼斯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尼扎尔·本·斯莱曼对记者说,2019年1月,由中国援建的本·阿鲁斯青年体育中心项目在游泳池取土施工中,发现了石碑、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随后我们联系了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希望邀请中方专家参与考古发掘工作。”

  2023年6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突尼斯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了关于本·阿鲁斯森林遗址联合考古的合作协议,目前已有两批中国专家赴该遗址参与联合考古工作。该遗址发掘面积超过1100平方米,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神庙、蓄水池、居住房屋和马赛克地面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玻璃器、铜币等器物,初步判断该遗址为距今2000多年的一处城镇。在尼扎尔看来,中方专家的加入为更深入了解这处历史遗址提供了有力支持。

  冬季的地中海南岸,时常风雨交加。一阵冰雹过后,考古专家抓住天空放晴的时间窗口,在考古探方内利用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设备测量发掘面的空间信息。这套来自中国的考古设备,能够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为后期建构遗址数字化模型提供一手数据。突尼斯考古学家阿米娜·费贾妮说,中国同行带来的工具不仅精度更高、操作也更为便捷,能够有效提高考古作业的效率和准确率,“与中方专家开展联合考古,是我们学习考古学最新技术成果的一次重要机会。”

  “这里曾是蓄水池还是工坊?”在另一处探方内,尼扎尔正与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专家余飞就不久前发现的一处建筑遗迹进行探讨,他们一边用手铲剥离石块上的泥土,一边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经验出发,分析这座建筑物的用途。余飞说,虽然面临语言和考古学专业体系等差异,但两国专家合作编写了中英双语的田野发掘技术标准,详细规定了探方设置、地层划分、遗迹确认和遗物采集的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绘图、拍照等规范要求,确保了联合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物发掘和保护的技术位于世界前列。”突尼斯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巴库什·塔里克对记者表示,期待此次突中联合考古为突尼斯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注入更多力量,也希望突中两国学者相互分享经验,不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节选自人民日报《联合考古,增进中阿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