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国家文物局水下中心在山东威海开展“一带一路与海洋文化”讲座

来源:          2020-9-7 19:05:02

      为提高职工系统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2020年9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协办的“一带一路与海洋文化”讲座在威海文旅集团会议室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青岛理工大学的三位主讲嘉宾围绕水下考古发展的主题,分别从海丝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和水下考古成功个案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三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主持,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相关领导参加。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姜波所长带来题为《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讲座。讲座伊始,姜波所长引用法国著名作家所罗门的名言:“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驶向星辰和大海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等待我们保护和研究。讲座前半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的产生、发展、水下发掘与研究对象、潜水与物探技术,并列举“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沙特塞林港发掘等若干水下考古实例;后半部分重点谈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路线、贸易品及古港口研究,揭示了正是水下考古不断发现的新成果,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篇章。讲座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实物及文献资料,还结合了姜波所长个人丰富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2009072221206143844.png

 

  青岛理工大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朱艳副教授的讲座题为《“一带一路”与山东》。她首先分析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山东的定位,接着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两个方面寻找证据,提出“海岱廊道”的概念。朱艳副教授指出,“海岱廊道”不仅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是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干道,深入研究“海岱廊道”的产生、发展及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具有启迪意义。


 

2009072221213013683.png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春水研究员带来的讲座题为《辽宁庄河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周春水研究员是目前正在威海湾开展的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领队,拥有丰富的水下考古发掘与保护的经验,他所负责的致远舰和经远舰水下考古工作分别被评为2015年和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北洋水师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发掘的典范。周春水首先介绍了经远舰的档案资料,接着回顾了2014和2018年经远舰两次水下考古工作,通过线索搜集、工作方法、技术路线、出水文物保护、水下遗址展示、公众考古宣传等环节,全面展示了一次水下考古完整的工作流程,还原甲午海战所不为人知的细节,重现悲壮的海战现场。


 

2009072221218322752.png

 

  本次讲座正值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开展期间,获得了中心全体职工与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员及部分文史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200907222122457839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