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科技赋能 传承文脉 贯彻落实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精神

来源:          2023-7-31 17:04:46

2023年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成就,提出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的总思路总目标,为全面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7月1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实验室与科技保护研究所(简称“科技所”)召开学习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及国家文物局李群局长和关强副局长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指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深刻学习领会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科技所的工作特点组织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两方面工作职能在考古工作中的作用。

一、发挥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头雁和国家队作用

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科技所要充分发挥考古中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持续推动“南海I号”“华光礁I号”“小白礁I号”“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温州朔门古港”“甲午沉舰”等沉船和船载文物的科学研究、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做好海洋出水陶瓷文物脱盐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优势和地方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自觉承担出水文物保护理论研究和工程项目体系构建,建立出水文物保护相关技术标准,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依托重大项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二、加强考古现场保护,为考古工作保驾护航

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的保护工作,大型墓葬、祭祀坑、车马坑发掘,必须制定文物保护预案、组织文物保护团队。有竹木简、漆木器、丝织品、纸张、动植物遗存、人骨遗存等有机质文物出土时,考古发掘现场必须派驻文物保护人员,第一时间开展保护工作,重要的应整体提取至实验室发掘,以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信息、确保文物安全。

科技所将大力发展水下/田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依托重大考古项目,与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加强科研队伍和技师队伍建设;提升现场保护材料、技术与装备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提高考古现场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促进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三、推动科技与考古深度融合,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

科技考古在考古学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考古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衡量考古学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准。科技考古提高了考古学的精度,也拓展了考古学的广度,它不仅是考古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也在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考古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考古工作,陆续引进高水平科技考古人才,目前研究方向涵盖考古年代学(碳十四)、环境考古(空间探测、沉积物分析)、生物考古(动物、植物、人骨、DNA)、材料考古(冶金、陶瓷、玻璃),覆盖了大部分科技考古方向。科技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将现代科技方法、手段充分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坚持“研究前置、问题先行”的工作理念,提高考古工作发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质量服务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同时,将进一步加强科技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完善科技考古实验室;建立面向行业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科技考古数据库;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便携式分析检测、空间探测和数字化等专业设备应用;推进国内外多机构多领域协作,推动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深度融合;提升凝炼重大学术课题的能力,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

正如李群局长指出,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要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树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守正创新,全面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3.png

科技所组织学习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