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考古中心参与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          2024-4-26 19:38:17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202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重点对主墓(一号墓)进行了发掘,确认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初步推断可能为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城之后的楚国王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武王墩一号墓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工作,考古实验室与科技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治国担任负责人。

在文物出土之前,通过对战国中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出土文物的了解,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类型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后,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现场保护团队紧密配合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各类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多学科研究团队对各类出土文物和遗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团队开展了各类出土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将薄荷醇成功应用于潮湿环境,提取了200余平方米覆盖在椁盖板上的竹席,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面积最大的古代竹席提取工作,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体系。采用具有可逆性的材料对墨书进行封护,避免墨书在椁盖板提取、运输和存放过程中遭受损伤。对443根椁盖板木材进行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使椁盖板得到安全稳定的保存和保护。对于发掘过程中遇到的脆弱质文物和复杂堆积遗迹,采取薄荷醇临时固型、石膏绷带、高分子绷带等方法进行提取,在实验室内开展室内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对椁室气体、水样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为文物保存状况评估、腐蚀机理研究、实验室应急处理和后续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1.png2.jpg


3.png

出土漆木器的保护清理

多学科研究团队对武王墩一号墓的竹席和椁盖板木材分别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墓葬内的夯土层内青膏泥含量随埋深呈增大趋势,椁室上层夯土夯筑质量高,防渗效果好,有利于文物保存。针对椁盖板上墨书文字可辨识度不高的问题,通过红外成像技术,发现了上千个人眼难以识别的盖板墨书文字,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对部分出土漆器开展分析研究,确定使用的漆为大漆,发现朱砂、铁红、炭黑、雌黄、雄黄等多种漆绘颜料,一些漆器在纹饰处有彩绘描金工艺,有的漆器有铜包边和铜钉装饰,采用汞齐鎏金工艺。纺织品残片分析发现菱格纹平纹经锦和漆纱等纺织品类型。椁室内发现水稻、粟、黍等农作物和李、梅、栗子、甜瓜子和莲子等瓜果类植物随葬。多学科研究为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撑。

4.png

红外摄影技术提取椁盖板上墨书文字

 

5.png

植物遗存鉴定

随着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和多学科研究团队将持续开展出土文物与遗迹的科学保护与科技研究,深化出土文物和墓葬的研究阐释,将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