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
来源: 2014-4-14 18:37:23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县与星子县之间,南起松门山,北至星子县城,全长24公里,是鄱阳湖连接赣江出口的狭长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说。自古以来,老爷庙水域就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水流湍急,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而且无从打捞。千百年来,在该水域神秘失踪的船只不计其数。仅在近60年的时间里,就有100多艘船只在此沉没和失踪。
图1 俯瞰鄱阳湖老爷庙水域
2011、2012年调查
2011年起,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调查队,启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的专项探测工作。联合调查队对老爷庙水域上、下游各3公里、约合15平方公里的水域进行大范围的普查,共发现9个磁异常区、16个磁异常点。考古专家分析后认为,其中6个磁异常点很可能存在古代沉船。联合调查队此前还对老爷庙周边水域展开地毯式的文物调查,采集到大量的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和仿龙泉窑青瓷。
2012年8月起,联合调查队抓住鄱阳湖处于丰水季的时机,邀请专业团队,采用“浅地层剖面声纳探测技术”对去年发现的16个磁异常点进行验证,以查清这些磁异常点是否存在沉船遗址。一旦发现沉船遗址,将通过勘探,确定沉船的体量大小、精确位置及其水深,为下一步制定沉船的打捞发掘计划提供数据资料。通过初步排查,确定了2个沉船疑点。
2013年调查
201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队调查工作顺利结束。本次调查队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山东、福建、广东以及江西本省抽调具有水下考古专业资质的潜水员组成。
此次水下专项调查目的是对此前两年利用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纳等探测设备发现的多处水下可疑点进行潜水探摸确认工作。
调查采用水下圆周搜索法开展工作,并对局部区域使用高压水炮进行冲淤,对淤泥较厚的区域利用探针进行探测。为确保可疑点所处位置的准确性,特邀前期从事磁法探测工作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空间信息学院的人员一起到现场进行经纬度校正工作。
此次调查,水下考古队员克服了低温、水下能见度差、湖上风高浪急等不利因素,顺利完成了对所有可疑点的实地确认工作,有两处可确认为两艘近代水泥船。
从此次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所发现的12处可疑点深度从5米~12米不等,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临近航道区域水流湍急,湖底表面淤泥深厚。
此次鄱阳湖水下考古专项调查是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一个内陆水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也是在我国内陆水域首次以人工潜水探摸方式进行的水下古工作。本次专项调查主要取得了如下工作成果:
1. 实现了在我国内陆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零突破;
2. 验证了前期陆上调查与物探调查的相关线索,探寻一种在内陆水域开展水下文物探测既经济又高效的方法;
3. 形成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4. 收集了鄱阳湖水域的水下地质与水文特征以及天气状况等,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图2 2013年调查发现的铁质船体构件
图3 2013年鄱阳湖老爷庙水下考古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