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水下考古

首页> 考古工作 > 水下考古

海上“好帮手”低调“实力派” 走进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

来源:海南日报          2022-7-20 13:16:36

7月17日,南海救助局三亚基地码头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考古01”结束2022年北礁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水下考古工作,来此停靠。

  “‘中国考古01’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于2014年在山东青岛首航,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装备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作为“中国考古01”的老伙伴,船长卢文龙言语中满是自豪,“别看‘中国考古01’‘颜值’算不上出众,但装备十分先进,性能一流,是实打实的‘实力派’。”

告别“租用渔船时代”

  在过去,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中没有专用船舶,以租用渔船和其他船舶为主。考古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中国考古01”的建成使用,确保了水下考古工作安全,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效率,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船只的空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2022年北礁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领队邓启江说,近年来,北至丹东,南到西沙,都留下了这位“得力帮手”的身影。

  “中国考古01”总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满载吃水2.88米,满载排水量980吨,续航力1000海里,自持力30天,核定载员30人。

  “虽然‘中国考古01’是一艘水下考古船,但是它并不会潜入海底,而是停泊在考古地所在海域,为水下考古人员提供专业、周到的保障。”卢文龙解释,与其他船只相比,考古船最大的差别在于它配备了专供考古工作所需的多种设备和专门舱室,包括仪器设备间、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海洋探测室、减压舱、A字架、折臂吊、工作艇等,能承担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展示宣传、公众教育等工作。

  考古船船舱共有3层,除了配齐专业设备,还有休息室、厨房、卫生间等,完全可以满足水下考古作业的需求,是考古队员的“海上家园”。

  功能齐备护航水下考古

  “驾驶舱不仅视野开阔,且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这就是考古船的一大特点。”卢文龙指着“中国考古01”驾驶舱内的操作平台说,“中国考古01”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可抗风浪达到十级,兼具节能、噪音小、控制灵活、响应快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操作效率。

  驾驶舱的操作平台上,传统控制船体方向的“舵”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小巧、精致的全回转控制手柄。“在船尾还有两个360度全回转舵桨,同样可提高船的航行效率。

  在“中国考古01”的主甲板上,海南日报记者发现,甲板两侧设有液压折叠式潜水梯。液压折叠式潜水梯可直接伸展至水中,考古人员可以沿着潜水梯缓慢走入水中,更安全便捷。

  距离潜水梯不远处的减压舱格外显眼。“遇到特殊情况时,当考古人员从大深度水域出水后,需要先进入减压舱,帮助其将体内氮气排出,保障安全。”卢文龙说,“中国考古01”配备的折臂吊和A字架,可以吊起考古人员在水下采集的体积较大、较重的物品,折臂还可以伸出船外,以避免文物与船体碰撞。

  考古人员采集出水文物后,如何开展应急保护?“中国考古01”的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实验室内,考古人员可以对出水文物进行浸泡、脱盐等现场初步保护处理,维持出水文物的现状稳定。

  据介绍,作为中国的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具备五个平台的功能,即水下考古作业平台、潜水安全应急平台、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平台、海上作业人员休整平台和后勤保障平台。“中国考古01”自2014年投入使用并加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至今,先后赴辽宁、海南、广东、山东、河北等地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科研设施条件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