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尧研究员来水下中心进行《陶瓷之路上的印度喀拉拉邦》学术演讲
来源: 2016-3-23 15:58:142016年3月14日下午,水下中心邀请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进行学术演讲,题目为《陶瓷之路上的印度喀拉拉邦——对奎隆港口遗址、柯钦帕特南遗址的观察》。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合作,对喀拉拉邦(State of Kerala)的帕特南(Pattanam)遗址和奎隆(Kollam)港口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并对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钱币等文物作了深入研究。印度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的要地,其中,位于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奎隆、柯钦(Kochi)和科泽科德(Kozhikode)是著名的贸易港口,在中国史籍中分别记为: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铜钱等文物,是研究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区域,也是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地区。
王光尧先生结合印度喀拉拉邦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了2014~2015年度中印合作开展的帕特南遗址、奎隆港口遗址考古新发现,包括波斯釉陶、印度陶器、中国瓷器、中国铜钱及当地银币、玻璃珠等。这两处遗址位于古代海岸或者港口与海湾地区,特别是奎隆港口遗址,由海岸一直延伸至水下8米区域内,应是当时贸易港口。其中,帕特南遗址出土有中国瓷器(正德嘉靖时期至20世纪)、荷兰瓷器(17世纪软瓷)、日本瓷器(19世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荷兰人等在亚洲区域的势力消长与变迁。奎隆港口遗址则出土数量较多的宋元时期中国瓷器,有龙泉窑青瓷、福建地区青瓷与青白瓷、磁灶窑瓷器等;还有大量中国铜钱,绝大多数为宋钱,反映了这一阶段中国瓷器在印度地区的外销情况以及海上贸易的繁盛。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王先生重新审视了海外交通史文献、反思传统史观,并着重分析了印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介作用,从中可看出10~14世纪、16~19世纪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群体、交易商品的变化。
王光尧研究员通过印度的考古新发现,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当时的海外贸易网路,这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资料,对水下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颇有启发。水下中心同仁与其他机构学者就演讲内容与王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王光尧先生演讲
附:演讲者简介
王光尧,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古陶瓷研究和陶瓷考古工作,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官窑制度与官窑瓷器、陶瓷考古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曾参加并负责故宫博物院旧藏28万多件清代瓷器的整理工作,主持《清代御窑瓷器》、《官样御瓷》等展览;先后参与或主持景德镇明清御窑、景德镇丽阳乡瓷窑、丹江口庞湾明琉璃窑等多处窑址发掘;参与中肯拉穆群岛、负责中印喀拉拉邦合作考古项目。出版有专著《中国古代官窑制度》、《明代宫廷陶瓷史》,发表《五至十世纪河北地区的瓷业断代及邢窑瓷器的分期研究》、《从考古新材料看章氏与哥窑》、《宋代官窑制度初探》、《关于陶瓷考古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乾隆时期宫廷陈设类钧窑瓷器初识》等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