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两项目获田野考古奖
来源: 2016-5-16 16:07:05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专家组评选,共有21项田野考古项目荣获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其中,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合作申报的浙江省宁波市“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广东省2012年度 “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两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水下中心联合宁波基地实施的“小白礁Ⅰ号”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小白礁Ⅰ号”工作模式的新突破。采用跨学科合作的工作模式,借力高新设备,勇于尝试创新,探索开展水下考古的数字化,首次通过水下三维扫描、地面数字化采集、空中多角度航拍等海陆空三位一体手段,构建了海底古船三维虚拟复原图像、出水文物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水下考古现场三维展示系统等技术平台。二是“小白礁Ⅰ号”船体研究有新进展。由于船体保存较好,因此是中外造船技术相互融合难得的实物例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三是“小白礁Ⅰ号”船载文物有新发现。发掘船载文物1060件,按质地可分为瓷、陶、木、铜、银、锡、铅等类,船体构件出水244件。另出水有宁波鄞州特产石板材约300块。
“小白礁Ⅰ号”水下作业
“小白礁Ⅰ号”水下三维声呐成像(上南下北)
“南澳I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三点金海域,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条古船。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实施,2012年度“南澳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利用水下探方框架、潜水钟、RTK技术、新型抽沙工具、水下灯阵等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包括基本摸清沉船船体结构情况,基本清理完毕船货,并对出水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处理,同时开展沉船遗址的原址保护。2012年工作共打捞出水各类材质文物5805件,铜钱1906枚;确认沉船为南北走向,船体分为25个舱,残长2485厘米,最宽处750厘米。“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举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之力开展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重大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带动了广东省、水下中心工作能力的提升,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有显著推动作用。
“南澳I号”出水文物
“南澳I号”水下文物
“田野考古奖”为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目的是奖励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参选项目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发掘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并对出土的文物或重要遗迹有阶段性研究成果。田野考古奖评选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被誉为考古界最严格的评选,不仅要求参选项目本身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要求整个发掘过程必须科学严谨,所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具有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分为第一,二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