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2014年度“南海Ⅰ号”考古发掘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来源:          2014-12-15 14:58:26

      2014年3月开始,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实施的“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参加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还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发掘工作得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从所掌握的沉箱整体文化堆积现状、性质和成因,结合先前的试掘工作来看,各方大致都有黄沙层(或扰动严重的沙土层)、黄褐色海泥层(大致在2001年后形成,土质较纯较硬实,包含物较少)、青灰色海泥层(遗物较多,接近沉船表面的淤泥层)三个文化层。“南海Ⅰ号”船体上表面覆盖的淤泥地层关系相对简单但仍含有大量文物信息。现发掘深度100—180厘米,发掘清理土方共计400多立方米(约800吨)以及移除部分凝结物。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漆木器11件、铜钱95组(5000余枚),金器107件、残损标本2100多件,少量动植物残骸,并按计划进行了泥土采样、浮选。值得注意的是,在器物品种上除具有相当数量的瓷器外,金属制品、钱币、漆器以及金器、银铤等贵金属的大量存在对判断沉船的背景与性质的影响。


      目前,船货和船体整体结构已经开始暴露,船舯部两侧船舷经过清理,船艏部位于沉箱南侧(大海方向),已经显示出我国古船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的结构,艏部上翘起弧,基本保留至水线甲板,推测船体保留的垂线高度(型深)具有一定的尺度;已发现揭露的最大船宽约9.55米,船长21.58米(残长),已发现的船体隔舱板12道,各舱的跨度在1.2—1.8米之间,船载货物品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除舱内货物外,部分货物应是甲板货。


      本次考古发掘中为尽量减发掘过程中对沉船遗址的外来影响,随着发掘水平面的变化考古队通过对水晶宫内的水位进行控制,做到发掘环境的可控,满足湿度、温度对保护工作的需要。清理完沉船上表层沙土,揭示船体轮廓线后,采取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防霉、防菌,雾化喷淋保护遗址环境),考古发掘工作在下一阶段会进入船体内部的文物发掘。


      由于沉箱自2007年入馆后一直浸泡于海水中,箱体锈蚀严重,原计划利用箱体横梁改造移动发掘平台的方式无法实现,为保障发掘工作进行,需对连接箱体起支撑作用的十三道横梁实施切除。为保证沉箱及遗址的安全,考古队对沉箱进行了应力检测,监测时间于3月开始,主要监测沉箱中部侧板及桁架斜撑的应力应变值,确保在割除沉箱顶部横梁及文物发掘过程中,钢沉箱和桁架的整体稳定。工作将持续到上表面完全清除,减轻沉箱内沙土压强后结束。根据监测结果,割除沉箱顶部横梁时,监测点均发生一定的应变值,应变增大最大值在400个微应变之内,根据钢结构相关规范,应力应变值在允许的变化值之内,钢沉箱及桁架整体稳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保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