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首页> > 文物保护

水下考古的背景与发展

来源:          2021-11-22 18:28:20

早在1446年,意大利红衣主教科隆纳(Cardinal Colonna)和建筑学家阿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就通过一次不成功的打捞,证实了传说中的两艘罗马帝国礼仪船(Nemi Ships)确实存在于意大利内米湖之中。1535年,德马基(Francesco De Marchi)用简单的木质面罩潜到了沉船遗址上,并捞起了一些砖石、青铜和铅器。

19世纪初,管道供气重型潜水装具出现,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尝试探索水下世界。1827年,弗斯科尼(Annesio Fusconi)试图用搭载有工人的木制潜水平台起捞内米湖沉船失败。1830年前后,为疏通航道,英国战列舰“皇家乔治号”(Royal George)(1782年沉没于朴茨茅斯港)被重装潜水员打捞出水。1836年,迪恩兄弟打捞出水了“玛丽·罗丝号”(Mary Rose)沉船的一些物品,这是第一次与历史研究相关的水下调查。1856年,潜水爱好者和历史学者在苏黎世湖发现了被湮没的古代城址。1895年,博尔基(Eliseo Borghi)在意大利教育部的赞助下,对内米湖沉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调查,确定了沉船实为两艘,并打捞出水了一些船体构建和青铜兽首。

进入20世纪,潜水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愈发频繁。1900年,希腊海底采棉人在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间的安提基希拉(Antikithera)附近海底,首次发现了运输大理石和青铜雕像的中世纪沉船,希腊政府组织海军进行了打捞。1907年,伦敦文物协会雇佣专业潜水员,对肯特郡赫尔纳湾的一处含有罗马瓷器的沉船进行调查。1908年,苏格兰业余考古学者布兰德尔潜入尼斯湖底(Loch Ness)底,调查人工岛及水上建筑的遗迹,并绘制了人工岛的草图。1927年,意大利内米湖沉船调查工作再次启动,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内米湖的水被慢慢抽干。在1928年到1932年间,发掘随着水位的下降逐步进行,这也是第一次以考古为首要目的进行的沉船发掘工作。为保护内米湖沉船,政府还在1936年专门建立了一座博物馆。1933-1939年,埃克曼(Carl Ekman)组织实施了针对瑞典战舰“大象号”(Elefanten)(1564年沉没)号的发掘打捞,是第一例实际在水下进行考古工作的调查。

二战之后。1943年,法国人加尼昂(Emile Gagnan)和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发明了“水肺”——即自携式潜水装具,解决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考古工作者也终于摆脱了对职业潜水员的依赖。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西方考古学家开始在地中海海域开展考古探险活动,成果斐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52年,库斯托领导调查并发掘了马赛附近大康格卢岛(Le Grand Conglou)海域的一处古希腊时期的贸易沉船。1959年,瑞典国王动用1200名潜水员,将于1628年在试航中沉没的“瓦萨号”(Vasa)战舰打捞出水。1960年夏,美国学者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考古学家第一次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64年,“航海考古学会”(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在英国成立。学会编辑出版了《国际航海考古与水下探索杂志》(IJNA),这是第一份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专业杂志。1966年,巴斯的著作《水下考古学》(Archaeology Underwater)正式出版。同年,法国文化部宣布设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DRASSM),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水下考古的科学研究机构。

自此以后,国际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令人瞩目的水下考古成果层出不穷。以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为例,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有:印度尼西亚的“印旦号”、“勿里洞号(Belitung)”、“井里汶号(Cheribon)”等;马来西亚的“龙泉号(Longquan)”、“宣德号(Xuande)”、“皇家南洋号(Royal Nanhai)”等;越南的“占婆号(Cu Lao Cham)”、“平顺号(Bình Thuan)”、“金瓯号(Cà Mau)”等;菲律宾的“圣迭戈号(San Diego)”、“皇家舰长号(Royal Captain)”等;韩国的“新安沉船(Xinan)”、“大安岛沉船”等;此外,泰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曾分别在泰国湾、鹰岛海域和澎湖海域等地点开展水下考古项目。众所周知,新安沉船、印旦沉船、井里汶沉船、圣迭戈号沉船等早已成为国际性的学术研究热点,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水下考古学、船舶史、航海史、海洋贸易史、陶瓷史等诸多领域的学术发展。

与此同时,水下考古独特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将传统的田野考古技术运用于水下考古以外,考古潜水技术、海洋勘探与遥感技术、水下测绘与摄影技术、出水文物的分析测试和文物保护技术等等,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多波束测深仪、旁侧声纳仪、浅地层剖面仪等设备已经开始在水下考古领域推广使用。水下考古也已经从单纯的沉船打捞,发展成为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古代船舶社会史与航海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1]张威主编;吴春明等编著《海洋考古学》科学出版社 20071

[2]Thijs J Maarleveld, Ulrike Guérin, Barbara Egger; Manual for Activities directed at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3]Amanda Bowens; Underwater Archaeology-the NAS Guide to Principled and Practice

[4]http://www.abc.se/~pa/uwa/history.htm

[5]http://www.answers.com/topic/nemi-ships

[6]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underwater-cultural-heritage/world-war-i/underwater-cultural-heritage-from-wwi/